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您好,欢迎来到无锡史帝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全力打造高端圆钢第一品牌

无锡诚信圆钢产品经销商
服务电话:13921272686

热门关键词:

推荐案例
联系我们

无锡史帝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联 系 人:张经理

手  机:13921272686

电  话:0510-85360300

传  真:0510-85362199

办公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老八号桥中国储运32-1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15crmo圆钢钢铁业减量发展“主旋律”

发布者:admin发表时间:2017-07-13

减量发15crmo圆钢展时期,绿色高效、创新发展成为新时期钢企的主旋律。


  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16.2亿吨,同比下降2.8%。2016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285亿吨,同比增长0.8%。“世界钢铁产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就是新一轮的平台期,钢铁业将迎来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7月8日在京召开的“2017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分析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15crmo圆钢中国钢材(3592, 10.00, 0.28%)消费量直线快速上涨,在2014年达到历史峰值7.02亿吨,但2015年,中国钢材消费量下降至6.64亿吨,同比下降5.4%,成为自1996年以来首次下降,这一年被业界称为“寒冬年”。


  “现在,钢铁发展的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由‘增量、扩能’转变到‘减量、调整’。”李新创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采用下游行业分析预测法和GDP消费强度法两种方法,对2020~2030年中国钢材需求15crmo圆钢进行预测,从中长期、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钢材实际消费将呈现“弧顶”+“下降通道”的走势。


  减量发展时期,绿色高效、创新发展15crmo圆钢成为新时期钢铁企业共同追求的主旋律。中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机遇。


  新时代来临


  “十二五”时期,中国能源消费总体保持增长15crmo圆钢,从2011年的36.1亿吨标准煤提高到2015年的43亿吨标准煤。“与往年相比,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速趋缓,消费增幅逐年下降。”李新创分析说。同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下降,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增长接近“脱钩”。


  据介绍,煤炭消费占一次15crmo圆钢能源的比重在2010年达到69.2%,2016年降低至62.0%,“下降速度之快,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步伐正在加快。”李新创说。


  “工业能源消费比重也在缓慢下降。”李新创列出数据分析,工业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从2010年的72.5%下降到2015年的68.0%。与之相对应,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增幅从2011年的1.6亿吨下降到2015年的-0.34亿吨,能源消费15crmo圆钢呈下降趋势。


  2012~2014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耗一直呈增长态势,从2015年开始下降。“黑色冶金能源消耗冲高也在回落。”李新创介绍,黑色冶金能源范围主要包括钢铁、铁合金、铸造、独立轧钢加工以及地条钢等。


  6月30日,国家取缔“地条钢”的期限已过,15crmo圆钢加上之前一直在进行的钢铁去产能政策,抑制市场供给,国内钢铁行业盈利情况大为好转。


  “国家对‘地条钢’产能的严肃处理将促使资源和15crmo圆钢市场重新回归到正规企业,无疑是对发展电炉钢的重大利好。”李新创表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将为电炉钢发展带来机遇。


  “地条钢”取缔之后,钢厂更倾向采用电炉炼钢,15crmo圆钢这是因为相比转炉炼钢,电炉炼钢还具有工序短、投资省、建设快、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等优势。一些钢厂已经启动“中改电”,走电炉炼钢之路。


  环保两极分化严重


  “我国一些标杆企业,如宝钢、太钢,其环保能力15crmo圆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李新创坦言,“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环保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落后企业吨钢排放量达先进企业的十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先进企业环保设施吨钢运行成本约180元,而中国钢铁行业环保设施平均吨钢运行成本约80元,这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从而拉低整个钢铁行业水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李新创说。


  “2015年全国电炉钢产量比重仅为6.1%,比世界平均低19个百分点,并且中国兑热铁水的比例较高,中国钢铁业偏重的生产结构是制约我国钢铁工业能效提升最主要的问题。”李新创在分析钢铁行业节能环保问题时说。


  为何企业间节能环保差距大?原因还在于企业的节能技术创新难度大,技术节能遇到瓶颈。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2016年涉及到的钢铁行业节能技术共有30项,基本涵盖了近10年来重点推广的技术。“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投产建设的节能设施未充分发挥效果,我国的节能技术集成度还相对低,优化配置的理念需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还相对滞后,技术信息渠道也不尽畅通,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差,大量先进节能低碳技术仍需依赖进口。企业角度会认为,建设投资费用过高,投资回报率不理想。”李新创列出了技术应用的障碍。